<ins id="xtvvj"><em id="xtvvj"></em></ins>

      <ol id="xtvvj"><sub id="xtvvj"><p id="xtvvj"></p></sub></ol>
        <listing id="xtvvj"></listing>

        <listing id="xtvvj"></listing>

          <font id="xtvvj"></font>
            首頁 > 專題集錦 > 海外政要學人看中國 > 首頁展示

            孫芳:2022年俄羅斯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若干熱點回顧及特點分析

            作者:孫芳 | 發布時間:2024年02月07日 |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2023年第3期 | 字體放大 | 字體縮小

            2022年是中國歷史上擁有眾多記憶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而對俄羅斯而言,這卻是極不平靜的一年。俄羅斯所處的外部環境激變,烏克蘭危機幾乎貫穿了全年;俄羅斯為反制裁、穩經濟、保民生而步履維艱,面臨艱巨挑戰。在這此背景下,俄羅斯學界開展中國問題研究,推出了不少值得關注的學術成果,研究內容涵蓋中俄關系及其未來走勢、中國的對外政策、中國的國內治理等領域。本文嘗試對其中的熱點議題和代表性觀點進行梳理和解讀,總結這些研究中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變化,以便為國內學界更全面地把握俄羅斯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概況、更深刻地理解俄羅斯對華戰略與政策取向以及探究應對策略提供有益借鑒。

            一、2022年俄羅斯學界關于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熱點議題

            (一)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中俄關系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是俄羅斯的外交優先方向之一,是其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因而在俄羅斯的戰略研究中,中國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和地區局勢中雙方如何繼續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中俄兩國之間的關系顯得愈發重要和備受關注。無論是在正式出版的期刊、圖書,還是學術研討會及其發布的研究報告中,關于兩國關系的學術研究成果均不在少數。例如,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與預測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博士維諾格拉多夫在《歐亞軸心莫斯科—北京:挑戰及互動水平》一文中用“軸心”一詞來描述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緊密關系。他認為,中俄關系已成為全球發展的關鍵因素,盡管西方國家極力阻撓,但中俄關系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一直在穩步上升。在雙邊、區域和全球層面的互動中,兩國都面臨重大考驗,但兩國總能有效回應,彼此的互補性使兩國能夠應對國際新秩序的共同挑戰。

            俄羅斯學者一致認為,烏克蘭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西方制裁對中俄關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他們對此基本持樂觀態度,認為應對難題的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加強俄羅斯同中國的合作。對此,他們分析了雙方合作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中俄關系的發展前景作出了判斷。例如,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軍事學副博士莫羅佐夫認為,俄中兩國可以在平衡國家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加強雙邊戰略伙伴關系回應當前的“西方集體”威脅。具體措施包括實現歐亞大陸運輸走廊的現代化;增加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力,使從中國到歐洲的貨物經過俄羅斯領土;合作發展南北運輸走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發展金融關系以擴大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本幣結算;加快落實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項目;開發在航天、太空探索和能源開采等領域的合作項目等。

            在經濟領域,不少俄羅斯學者強調了烏克蘭危機升級后中俄兩國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主任、政治學副博士季莫菲耶夫指出,對于俄羅斯來說,由于受到美西方的制裁,需要替換掉來自西方的進口產品,如電子產品、煉油設備、各類機械零件等,同時,俄羅斯的出口產品也需要銷售市場,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盡管中國不太可能容納來自俄羅斯的全部出口量,但中國市場將發揮重要作用。而對于中國而言,西方公司從俄羅斯市場的撤出為中國進入俄羅斯市場、增加市場份額提供了一個新契機,中國也會獲得以折扣價購買大量俄羅斯原材料的機會,俄羅斯將在中國經濟原材料來源多樣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俄羅斯需要一個高效、可靠的金融機制以保證同外國伙伴的金融交易。如果人民幣成為俄羅斯國際交易的關鍵貨幣,中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將得到增強。作者指出,盡管美西方的持續制裁和強硬措施使中國企業在評估與俄羅斯合作的方案時極為謹慎,但這些制裁和強硬措施不可能阻止兩國在新環境下建立貿易聯系,因為在美國金融體系之外的人民幣交易中,金融制裁不太可能影響到俄羅斯和中國的企業。為此,俄羅斯企業應加強對中國語言、文化和法律的了解,這將有利于吸引中國的投資商和供應商,達成長遠的經濟合作。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歐洲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卡申在《俄羅斯、中國與烏克蘭危機》一文中指出,在俄羅斯遭受西方制裁的同時,中國企業能夠在被美西方放棄的俄羅斯市場上占據重要份額,如在汽車產銷、電子消費、工業設備等領域,但在航空工業領域,俄羅斯和中國都遇到了“卡脖子”的技術障礙,對西方有較強的依賴,雙方應加強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從長遠來看,發展同中國的伙伴關系及對華產業合作將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基礎。而且,鑒于中國在經濟上擁有更加理性的決策體系,與中國的關系在某些方面比之前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更健康,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超過歐洲成為俄羅斯經濟合作的首要伙伴。

            也有一些俄羅斯學者通過追蹤中俄經貿合作的現實情況,分析了中俄兩國經貿合作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盡管近年來兩國經濟合作水平不斷邁向新的高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合作過程中不存在難題??ㄉ昃捅磉_了一種擔心,即俄羅斯在同中國加強合作的同時,可能會損失同日本等國家的經貿利益,破壞俄羅斯多年來在亞洲推行的多元關系格局,因為俄羅斯將不得不與中國保持戰略一致,一方面要遏制美國,另一方面還要對抗以日本為首的美國盟友。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青年學者祖延科在《中國商業與俄羅斯:新的危機—新的機遇》一文中闡述了中國的中小企業在俄羅斯遇到的困難。他指出,在獲利最多的行業中,中小企業總是被大企業所取代,而且,盧布貶值導致中小企業招工困難,新冠疫情也為其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俄羅斯疫情明顯比中國嚴重的時候,部分中小企業退出了俄羅斯市場,回到了更有吸引力的中國。除此之外,西方制裁的壓力不會使俄羅斯給中國提供任何特殊優待條件,俄羅斯以犧牲自身經濟利益而大規模吸引中國投資者的情況不會發生,但作者認為,這并不會影響俄中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ㄉ昙捌渫聯P科娃在《俄中跨境合作:發展的深層障礙》一文中,通過分析俄中跨境合作的主要內容和指標、當前法律和制度框架的特點,以及一些政府項目的實施結果和大型雙邊項目,對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跨境合作面臨的困難及其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當前,兩國跨境合作中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即雙方的合作興趣在逐漸消退。中國在評估地區層面的過境利益和產業合作前景方面越來越謹慎,中國投資者對遠東項目的參與度微乎其微。而且,兩國之間還缺乏足夠信任,雙邊項目的實施總是“形式大于內容”,實質性成果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俄羅斯邊境地區市場容量小,基礎設施不發達,遠東產品出口多樣化程度低,聯邦預算資金不足;第二,俄羅斯沒有制定跨境合作領域的法律,缺乏全面的戰略、有效性評估標準、機制和實施項目的先決條件;第三,地方當局對中國資本和人力資源的性質了解不足。因此,雙方簽署的大量框架協議幾乎都沒有取得成果,合作形同虛設。

            許多學者在分析當前的中俄關系時都指出,兩國目前的處境非常相似,都在應對來自美國的打壓。他們認為,兩國在軍事領域應加強合作,但現階段還不會組建軍事聯盟。例如,維諾格拉多夫強調,由于美西方對中國實行遏制戰略,中國無法單獨對抗美國,而俄羅斯在中國的全球戰略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因此中國需要俄羅斯的支持,中俄兩國應該加強合作。他分析指出,中國已經抓住、掌握并利用了當前的歷史發展趨勢,能夠克服全球和地區危機。俄羅斯實則在這些危機中扮演了“先鋒”的角色,在阻止美國集中精力遏制中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令中國處于直接對抗的范圍之外,順勢增強實力,為應對中美關系進一步變化做好準備。盡管中俄關系日益密切,但兩國并沒有變成正式聯盟,兩國之間沒有正式義務的密切互動是最好的政策。著名政治學家、歷史學博士盧佳寧同樣認為,目前的形勢客觀上迫使俄中雙方追求前所未有的政治軍事一體化和國家安全戰略的協調,這種協調是對已經建立的軍事和技術資源合作的一種相互補充機制。但俄中兩國不會組建軍事聯盟,俄中軍事聯盟只有在極端不可抗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當前,在加強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同時,形成大歐亞伙伴關系,將對俄中兩國的合作更具現實意義。

            (二)中美競爭加劇背景下中美俄三角格局

            針對向俄羅斯和中國同時展開遏制的美國,俄羅斯學者從國家利益和現實主義的角度做出了詳細分析,并一致認為,中國和俄羅斯已被美國分別視為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的兩大競爭對手,中美關系、俄美關系進入競爭大于合作的緊張時期。

            部分俄羅斯研究者側重分析中美之間矛盾和對抗的原因。例如,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政治軍事研究中心主任巴秋克將美國把中國視為主要威脅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首先,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威脅到了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這也是美方發起“貿易戰”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國軍事實力逐漸增強,因此,美國近幾年致力于在亞太地區建立各種聯盟,包括美英澳“奧庫斯”聯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其目的是擴大反華陣營并鞏固軍事實力以遏制中國;再次,隨著對外貿易的增加以及與美西方合作的增多,中國并沒有走向“美國式民主”的道路,中國經濟的增長反而使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得到鞏固,這令美國政治精英大失所望。作者強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具有連續性,這依賴于華盛頓穩定的政治共識,拜登也著重強調反華聯盟參與國的“民主價值”同一性以加強陣營團結。但是,美國的這種戰略達不到理想效果,因為其盟友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利益比美國所宣揚的價值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國可以利用經濟因素有效地與美國抗衡。

            部分俄羅斯學者著重分析了中美競爭的未來趨勢,旨在為俄羅斯找到有利定位。例如,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及中俄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沃洛什娜采取新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從多個層面分析中美關系的現狀,并基于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與大國關系分值表(1950—2020年9月)”中的中美關系分值,得出中美“兩國關系已經跌至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以來的最低值”的結論。沃洛什娜認為,中美競爭加劇的趨勢不會改變,兩國的科技基礎將在這場競爭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她指出,近年來,中國為了減少或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公司實施的嚴厲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美矛盾具有長期化的特征,中國的發展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應對美國近年來提出的挑戰,而俄羅斯則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加強同中國的科技合作。

            還有部分俄羅斯學者將中美俄三角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側重分析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俄羅斯如何應對美國的打壓并擺脫困境。在《不平等的三角關系:新地緣政治環境下的俄羅斯—美國—中國》一文中,俄羅斯政治學家、美國問題專家羅戈夫對中美俄三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總體比較,他認為,世界的新地緣政治圖景以三個權力中心的格局呈現,三角形正在演變,其每一邊的潛力都在變化,三角關系是不平等的。他指出,在美國的公眾意識中,對俄羅斯和中國的負面成見已經根深蒂固。美國國防部2022年4月發布的《國防戰略》將中國視為“美國頭號敵人”提到了三次,將俄羅斯描述為“嚴重威脅”提及了兩次。羅戈夫認為,美國的反俄政策及針對俄羅斯的行動會使中俄兩國的關系更加緊密。未來,拜登政府為了遏制中國,將繼續努力建立盡可能廣泛和團結的反華聯盟,而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可以同中國展開更多的合作,尋求中國的支持。

            (三)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

            1. 政治發展

            2022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俄羅斯也不例外。除了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探討交流關于中共二十大的議題之外,俄羅斯學界還發表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具體反映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和理解上。

            整體而言,俄羅斯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以及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已達成基本共識,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持肯定態度。部分俄羅斯學者比較關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解讀。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涅日丹諾夫著重從關鍵詞入手,研究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他把該思想的內容具體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中國共產黨的崛起、中國的特殊國情、深化改革、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海外投資和全球經濟治理、國際關系和外交、環境問題、科技發展。涅日丹諾夫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創造性發展”的條件下圍繞這些關鍵詞建立思想體系,這種做法有利于保持意識形態體系的靈活性,確保其能夠迅速適應政治環境的變化。首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的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該思想同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關聯性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特色。其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多重概念旨在闡述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再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思想的形成旨在為國家治理提供理論支持,并創建一套符合黨的宗旨和當代目標的最新理論體系。普里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主任洛馬諾夫在《中共二十大前夕中國的外交政策》一文中,探討了中共二十大籌備工作的國內國際背景。他指出,自2017年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成為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反映中國從積累財富轉向加強國力的目標和價值觀。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外交思想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遠超出了國際關系理論和傳統文化思想,與塑造中國外交新形象緊密相關。習近平外交思想落實在建設“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宏偉實踐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天下觀和大同世界觀,其核心便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建議,俄羅斯學界應對習近平外交思想保持密切關注和全面研究。

            還有部分俄羅斯學者從實際問題出發,著重探討目前中國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中國問題專家祖延科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共二十大報告的標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繼承了中國革命敘事的傳統。報告內容表明,現任中國領導層正在放棄過去對經濟高速增長的癡迷,轉而關注社會發展。該報告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即人民的福利和利益,另一個核心概念是“安全”,中國再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臺獨和外部勢力干涉。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維諾格拉多夫和特羅欣斯基也認為,現階段,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從經濟現代化轉移到國家建設和提高國家治理的效率上來。中共十七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更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地位和國家建設的進程,恢復道德監管和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經濟發展和保護國家利益方面重視法律支撐,強調依法治國。

            2. 經濟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向來是俄羅斯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其關注點常常聚焦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成就。2022年,在中美科技競爭日益嚴峻以及中俄兩國在經濟領域均受到美國遏制的背景下,俄羅斯學者著重分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現狀以及中國在高新科技進步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能源政策和面臨的內外部挑戰等問題始終是俄羅斯學界的研究對象。此外,不少俄羅斯學者還關注中國的信息化進程、電子商務產業的形成以及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多個相關信息領域的進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薩佐諾夫的《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創新、“一帶一路”項目》一書。作者關注了中國現代交通綜合體的發展成果,匯總了中國基于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在自動駕駛、城市交通管理和大城市改造方面的成就,并特別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概念演變、經濟實質、主要方向和優先事項。值得一提的是,馬斯洛夫與中國畫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眼中的中國經濟:挑戰、對策與展望》一書,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近年來取得的突出成就。作者分析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為克服這些挑戰所采取的對策和措施,包括在國際背景下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穩定經濟,實施了哪些稅收和信貸優惠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如何促進經濟特區的活力,近年來智能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增長等。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度融合的產物,旨在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為各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活力。然而,隨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科技霸權主義的盛行,中國受到了嚴重的封鎖和打壓,中美科技競爭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在此情況下,許多俄羅斯學者對以技術為依托的“數字絲綢之路”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整體發展前景良好。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列克休京娜和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協調研究中心高級專家西佐夫在接受《國家戰略問題》雜志的采訪時,對“數字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特點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詳細闡釋。兩人一致認為,中國在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數字絲綢之路”在中國的對外經濟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首先,中國正致力于在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取得領先地位,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從而將自身打造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其次,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獨立可以確保國家安全,通過提高國家科技公司在數字化進程中的作用,可以推動中國數字基礎設施進入國際市場,進而提升中國在地區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再次,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的重點對象首先是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的產品和技術成本較低,加之發展中國家政府將采用這些技術和設備視為效仿“中國模式”提高國家運轉效率的途徑之一,因而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關于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是否會導致兩個技術陣營的形成,俄羅斯學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部分俄羅斯專家對其持否定態度,認為現階段中國在技術領域還很難同美國抗衡。例如,西佐夫認為,談論中美在技術領域的勢力范圍劃分為時尚早,因為發展中國家大都奉行多元平衡政策,有意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保持利益平衡。從長期來看,中美兩國的科技競爭趨勢仍將持續。美國在亞洲的伙伴國家對中國信息通訊技術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中國“數字絲綢之路”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加美國及其盟友的擔憂。而另一部分俄羅斯專家則對此持樂觀態度,認為中國的技術崛起已成事實。例如,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加姆扎在《中國數字絲綢之路》一文中,以華為公司為例,分析了“數字絲綢之路”框架下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推廣技術的現狀和前景。她指出,部分歐洲國家迫于美國的壓力也對華為進行打壓,但是華為仍在歐洲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優勢地位。而在東南亞地區,實際上已形成了“數字絲綢之路”,大多數東盟國家拒絕美國的施壓而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這反映出中國的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強。此外,由于受到美國的制裁和孤立,華為對俄羅斯的興趣有所增加,加強了同俄羅斯的技術合作,而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技術戰”是推動中俄兩國在技術領域加強合作的主要因素。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和拉美國家,則成為中國發展“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方向。關于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前景,她認為,雖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公司遭到了美國及其盟友的技術封鎖,并受到了沉重打擊,但這并不能阻礙“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因為中國已經形成了相當強大的現代技術基礎。

            二、2022年俄羅斯學界關于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新特點

            通過梳理俄羅斯學者研究中國的熱點議題與主要觀點,結合近年來俄羅斯中國問題研究的總體情況,我們發現,2022年俄羅斯學界的相關研究在研究內容、研究立場、研究主體等方面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

            首先,從研究內容來看,俄羅斯學界既重視以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為導向關注當代中國,又不忽視從歷史、哲學、文化角度了解古代中國。

            一方面,無論是期刊、圖書,還是智庫機構舉辦的各類學術活動,其大部分議題和內容均離不開中國國內的熱點和國際社會的焦點。2022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不僅對中國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舉世矚目,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深刻關切。俄羅斯學界聚焦這一重大事件,關注會議的進程及官方發布的文件,捕捉會議召開前后釋放出來的各種信號,這充分體現出俄羅斯學界在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上的敏銳性。與此同時,全球年度第一熱點事件無疑是烏克蘭危機,俄羅斯作為當事方之一備受美西方孤立和制裁的雙重壓力,困難重重,在危機時期保持和加強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無疑對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學界聚焦中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戰略,特別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態和作為,自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俄羅斯學界長期以來一直都有一批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學者,他們是致力于對中國文明傳統遺產進行長線研究的穩定力量。即使是在局勢動蕩不安的2022年,他們依然始終如一地關注著自古至今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這類學者不在少數,他們探討的問題覆蓋面很廣,涉及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哲學家及其思想、文化和藝術類型、民間風俗傳統、古代文獻翻譯等問題。以著名漢學家馬斯洛夫為例,盡管他經常接受媒體采訪談論時事熱點話題,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學術活動上發表關于現實問題的觀點評論,但他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研究,僅在2022年,他便發表了四篇探討中國道教、佛教、老子的《道德經》等內容的文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細水長流的學術研究對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具有更加長遠的意義。

            其次,從研究立場來看,俄羅斯學界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領域所進行的中國問題研究,盡管出發點和側重點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深入了解中國,做到知己知彼,最終目標是解決俄羅斯國內問題,更好地把握中俄關系的未來發展策略。

            一方面,俄羅斯的中國問題專家深入了解中國領導層的執政理念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試圖深刻理解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思想,并尋找中國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的內在原因。就在中國國內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部分俄羅斯學者也在強調該思想的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呼吁俄羅斯學界同仁予以重視。這種敏銳的洞察力無疑是基于俄羅斯中國學發展的長期積淀,也體現出俄羅斯當代漢學家對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為了學習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以解決其自身問題,不少俄羅斯專家學者長期探究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時刻關注最新發展動態。有學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等問題作了詳細研究,并指明俄羅斯在相應領域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或應當采取的措施,充分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例如,俄羅斯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經濟學博士諾沃謝洛娃分析了中國近10年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狀況,指出當代中國的發展經驗對俄羅斯具有啟發性,學習中國經驗對俄羅斯很有必要;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研究員扎克利亞濟明斯卡婭梳理了中國對國外技術依賴較大的領域并指出,中國的技術領域因美國制裁而受到了較大影響,但中國在積極采取對策沖破障礙,俄羅斯可以借鑒中國的相關經驗來制定創新政策,從而實現俄羅斯的技術主權。

            最后,從研究主體來看,俄羅斯學界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機構主要包括兩大類機構:一類是官方的專門研究機構,其中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機構包括俄羅斯科學院下屬的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東方所、遠東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還有俄羅斯總統戰略研究所和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等官方智庫;另一類是高校內部設立的科研中心,實力最強的幾家機構包括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中國學與區域項目綜合中心、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在過去的一年里,這些機構作為俄羅斯中國問題研究的主力軍,深入考察中國的各領域問題,發表文章和專著,召開學術會議,探討與當代中國相關的熱點問題。官方的研究機構資歷深、名氣大、人員多,為探討中國問題投入了較大的科研熱情,成果也相對比較豐富。這些機構的研究人員不僅定期參加學術研討會,與其他國內外科研機構或高校聯合組織學術活動,還發表了大量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章,為俄羅斯的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俄羅斯高校下設的許多研究中心也日益發揮自身優勢,從不同視角出發探索研究中國問題的不同路徑,成為當代俄羅斯學術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后者近年來呈現出更加積極的發展態勢,正在由傳統的主攻長線研究逐漸向注重研究現實問題過渡,甚至在某些學術領域不輸官方的科研機構。

            應當看到,在俄羅斯陷入地緣政治困境、面對西方制裁和戰爭的雙重壓力下,其國內的學術研究活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與前幾年相比,這一年的學術活動數量和科研成果數量在整體上均有所下降,與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合作也有所減少。但令人欣慰的是,俄羅斯學界的中國問題研究隊伍克服各種困難,筆耕不輟,在已發表的學術成果中不乏優秀之作。

            綜上所述,俄羅斯學界在2022年開展的中國問題研究,既保持了傳統研究的穩定性,也受多重因素影響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不少俄羅斯學者在研究中國問題時所持的態度和觀點結論對于引導俄羅斯社會涉華輿論走向,以及影響俄羅斯政府對華政策制定均可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俄羅斯學界關于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跟蹤與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俄羅斯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情況,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強中俄學術交流,為中俄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孫芳,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

            文章發表于《國外理論動態》2023年第3期

            欧美国产583精品A级,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天天日天天操天,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看

              <ins id="xtvvj"><em id="xtvvj"></em></ins>

                <ol id="xtvvj"><sub id="xtvvj"><p id="xtvvj"></p></sub></ol>
                  <listing id="xtvvj"></listing>

                  <listing id="xtvvj"></listing>

                    <font id="xtvvj"></font>